
美視的五月天,溫和而不疏淡,熱烈而不拘束。校園里每一個角落,平凡但新穎,正如融合部中文班四年級的孩子們,充滿好奇之心,平淡卻創意地完成了“世界如何運作”超學科單元融合課程的探究之旅。
中國大地秀美多姿,有山地、丘陵、平原、高原和盆地等多樣的地形,當你欣賞各種地形上的美景之時,你是否也會提出: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地形呢?影響它的因素有哪些呢?等等一系列的問題。孩子們在問題的驅動下開始探究,好奇心激發探究的熱情,孩子們克服各種困難圓滿完成了探究任務。在六個探究環節,孩子們以超學科技能為抓手,勇于嘗試,積極探究,不斷地接受各種挑戰。
導入環節
結合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,在“我看到了什么?我想到什么?我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”的啟迪下,開始對熟悉的地形地貌進行探究,用黏土模擬出五大地形。

“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不同地形?”在問題的驅動下,進入發現環節運用思考技能批判性地分析形成原因,對地質作用的概念、分類,闡釋地形的不同是因為地質作用的結果,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遷移。

梳理環節
科學課程的“地球與宇宙”板塊中“巖石”與超學科融合,運用研究技能,收集和整理三類巖石的資料,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分析巖石之間的聯系,整合碎片化的知識,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。

深入探究環節
聚焦“自然災害”用圖示、表格、思維導圖等思維工具對自然災害的定義、分類、特征等進行比較分析。面對自然的各種變化,人類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?順理成章地進入反思環節,孩子們充分利用校本資源,創造性的解決問題,形成“人類以各種方法適應地球的變化”概念性的理解。

超學科探究不拘泥形式,孩子們走出學校,親臨成都自然博物館,對本土的地質與環境形成原因、特征和保護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,增長了見識。

家長進課堂
在超學科探究式的教與學中,學生、老師和家長都是社區的學習者,家長們按奈不住對探究式課堂的期待,欣然走進融合課堂,和孩子們一起行動,分享孩子們的探究成果,領略教師風采,感受融合之“魅”。

結 語
大概念下的主題單元探究學習融合部走在了教育的前列,在主題單元下音樂、體育、美術和圖書資源等學科融合已經形成特色,“教—學—評”的一致性確保超學科探究的完整性。融合部社區學習者不忘初心,以概念驅動課程,以培養“十大學習者目標”為宗旨,成為具有中國視野的世界公民。

